什么是“無廢城市”?
“無廢城市”并不是沒有固體廢物產生,也不意味著固體廢物能完全資源化利用,而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旨在最終實現整個城市固體廢物產生量最小、資源化利用充分、處置安全的目標,需要長期探索與實踐。
在我國,通過靜脈產業園的形式來實現各類廢棄物收集、運輸、分類、拆解、處置、資源化重新進入消費領域或最終處置無害化,完成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將會是“無廢城市”的主要實現形成手段之一。
中國現有靜脈產業園建設模式
對比水處理和垃圾焚燒行業,我國靜脈產業起步較晚,2006年9月,國家環保總局頒布實施了靜脈產業類生態工業園區標準(HJT275-2006)試行,這標志著中國靜脈產業作為一門獨立產業的開始真正發展。
“環境效益”單驅動下的靜脈產業園
我國已建的靜脈產業園大多為傳統“環境效益”模式下的靜脈產業園。該類園區以衛生填埋場為中心,滿足城市固廢處理處置需求,在原有的衛生填埋場周邊新增其他環衛設施。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垃圾圍城”、“鄰避效應”等問題日益突出,垃圾焚燒發電、餐廚處理、危廢處理、建筑垃圾處理、市政污泥及城市糞便等市政環衛設施將逐步加快建設,并圍繞衛生填埋場選址布局,最終形成靜脈產業園區。其優勢在于,一方面集能中控制污染,節省選址和建設成本;另一方面共享園區配套設施,節省運營成本,符合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兩型社會的構建要求。
“環境效益、經濟效益”雙驅動下的靜脈產業園
我國正在規劃或擬建的靜脈產業園多數以《靜脈產業類生態工業園區標準(試行)》(HJ/T275—2006)為依據進行概念設計。在園區內部空間布局上遵循產業鏈關系,靜脈產業企業在生產關系上形成上下游企業關系。從園區功能上將園區分為工業區、研發區和管理區。工業區細分為核心區和控制區,按照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和靜脈產業生產關系的要求,合理布局入園各產業設施。
中國靜脈產業園發展面臨的挑戰
部分園區發展矛盾突出
總體看,原來部分園區規劃設計不夠超前,富余發展用地不足,隨著城市規模擴大和人口數量增多,原有的環衛設施處理能力不足,新分類的垃圾無處處理(如裝修垃圾、大件垃圾、拆解電池等)。還有一些園區由于技術開發強度不夠或資金補貼不到位,運營后期出現了偷排或企業停產狀態。
園區管理模式亟需轉變
由于我國服務城市發展的新型靜脈產業園管理單位大多數由國有企業轉制而來,在園區選址上往往過于滯后,導致與地區城市總體規劃和產業布局不協調,且在產業鏈設計上不夠完善,出現空間布局與產業鏈關系不夠緊密等問題。
園區功能板塊難以協調發展推進
調研發現,現有園區靜脈產業鏈、技術創新鏈和行政服務鏈之間出現了不協調的現象,客觀上限制了靜脈產業發展。目前入園企業大多只重視經濟效益,產業、創新和服務缺失了環境導向機制及以改善環境為導向的原有共同使命和目標。
其次利益分配機制問題,處理好產業鏈上實體企業之間、管理服務和技術創新之間的利益分配,是發展靜脈產業的關鍵,在科研創新和收費補貼上不投入,科研機構很難從事技術創新,沒有收費補貼企業難以維持高成本運營。
再次知識流動和增值機制問題,開展資源節約、廢物再生和環境保護宣教活動,在流動和傳播中增加知識的價值,強化公眾環保教育和環保監管意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最后政策管理機制問題,產業鏈、創新鏈和服務鏈上涉及的每個實體都會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為出發點,應配套調控政策,優化效益關系,避免有損環境、浪費資源、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
新時代背景下,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制度的實施,必將對傳統的以生活垃圾處理為核心的靜脈產業園區內的靜脈產業產生沖擊。在產業鏈設計上、在空間布局上以及在利益分配上如何能形成高效運營體系,建立科學的管理模式,將是需要大力探索和實踐的方向。怎樣讓國際環保理念服務中國,在實踐中創新,打造出中國模式,是目前政府和環保企業一個必選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