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的力度持續加大,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空間加速釋放,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去年全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約1.78萬億元,比2018年增長了11.3%,遠高于同期的國民經濟增長速度。”10月13日,在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于成都舉辦的“2020中國生態環境產業高峰論壇”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莊國泰表示。
當下“雙循環”成為熱詞,“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雙循環”格局,為環保行業帶來哪些新機遇和挑戰,與會期間環保行業就此進行了深入思考。
環境治理工作取得顯著進展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表示,環保產業發展深度匹配國內“雙循環”發展內在需求,已成為深化供給側改革,促進我國經濟轉型換擋,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力量。
“雙循環”新格局下,污染防治攻堅戰、“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交出了怎樣的成績單?
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指出,同四五年前相比,如今北方城市秋冬季霧霾壓頂的日子越來越少,2019年重點區域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4.9%,重污染天數同比下降39.0%。
技術方面,我國環保產業同樣取得不小進步。莊國泰指出,目前,我國燃煤鍋爐、工業爐窯電除塵、布袋除塵等產品和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第三方治理、環境服務、環境金融等業態快速發展,“互聯網+”模式、PPP模式、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等在環境治理領域得到了創新和應用。
同時,環保企業紛紛走出了“至暗時刻”。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財政部財科所原副所長賈康指出,在投融資方面,政府借助政策性金融PPP手段解決環保企業資金問題,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今年以來,中央陸續釋放投資信號,各地政府推出各項政策,環保企業業績持續向好。清新環境總裁李其林指出:“今年環保產業融資環境大幅改善,科創板新上市的環保公司十余家,股權融資逐步放開,企業獲得更多發展機會。”數據顯示,上半年逾百家環保上市企業,近八成營收呈正增長,歸母凈利潤超七成實現正增長。
智慧環保、新基建齊發力
在先河環保總裁陳榮強看來,“智慧”與“環保”的結合,經歷了從“智慧環保”到“智慧環境”再到“智慧生態”的轉變。
從阿里云推出ET環境大腦、與江西水務共建水務行業云平臺,到騰訊云攜手粵海水務打造智慧水務生態圈,再到華為斬獲4.45億元智慧水務大單,攜手深圳水務和深圳移動打造5G智慧水質凈化廠,深度參與城市數字化轉型,以及中國移動中標2400萬環境監測項目……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已成為環保產業升級發展的內在需求和必然趨勢。
“環保與新基建結合需求越來越緊迫。”中廣核環保總經理雷霆直言,“新基建如新交通網的構建為環保企業帶來增量機會,同時新基建可為環保產業提供新產品和新服務,并催生更好的商業模式。”
雷霆指出,環保企業要先做好內部數字化轉型,這樣才能更好地與新基建結合;其次,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網絡打通企業內部壁壘,形成標準的數據樣板,才能進一步提升行業發展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不少環保企業開始主動擁抱科技,紛紛主動布局智慧環保等新基建產業頻放大招:研究發布一體化環境監測網絡,發展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環衛車、環衛機器人,研發危廢智慧監管系統,參與海綿城市和無廢城市建設,助推垃圾分類精準落地,對癥全國小微水體和流域治理……
“十四五”如何發力引關注
盡管如此,環保產業仍有一堆“硬骨頭”要啃。以大氣環境治理為例,賀克斌指出,“十三五”期間中國城市空氣質量不斷改善,但這并不意味著改善空氣質量的進程可以放松或停步。“目前我國采用的年平均PM2.5濃度標準是WHO空氣質量標準中最低檔,現行空氣質量標準與世衛組織準則還有一定差距。同時,臭氧濃度不降反升,成為僅次于PM2.5影響優良天數比率的重要因素。‘十四五’時期,需將大氣、環境和氣候的問題同減碳協同處理,空氣質量標準提高15%的目標才有實現的可能性。”
“十四五”期間,“雙循環”格局下環保產業將如何發力?莊國泰透露,生態環境部將持續篩選發布各領域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目錄,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將從加大資金投入、拓寬環保產業市場,以及出臺和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相關財稅、價格、金融、貿易等優惠扶持政策,推動環保產業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認為,環保產業發展要以內循環為主,外循環也需再上臺階。“為應對外部挑戰,國內循環要作出調整,最重要的是提高內需比重,以及關鍵技術和重要產業鏈的可替代性和抗沖擊性的韌性。”
“‘雙循環’并非簡單的擴大內需,更重要的是支撐整個中國經濟向綠色轉型,調整整體結構。在此背景下,環境行業一定是向著更加綠色、綜合系統的方向發展。”瀚藍環境總裁金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