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已進入攻堅期。
目前,相關部門和“11+5”個試點城市及地區正抓緊提煉試點階段性成果,為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無廢城市”建設示范模式。
在9月13日上午召開的全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推進會上,“無廢城市”部際協調小組辦公室主任、生態環境部固體司司長邱啟文介紹,自2019年“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啟動以來,“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取得階段性重要進展。當前,試點工作正處于攻堅期。
2019年1月,我國啟動的“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由生態環境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等18個單位共同推動。
深圳、包頭、銅陵、威海、重慶、紹興、三亞、許昌、徐州、盤錦、西寧等11個試點城市,以及河北雄安新區(新區代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區代表)、中新天津生態城(國際合作代表)、福建省光澤縣(縣級代表)、江西省瑞金市(縣級市代表),共16個試點城市和地區進入實質操作階段。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到2020年,將系統構建“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探索建立“無廢城市”建設綜合管理制度和技術體系,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無廢城市”建設示范模式。
“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咨詢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介紹,我國每年固體廢物產生量近100億噸,且呈逐年增長態勢。如此巨大的固體廢物累積堆存量和年產生量,如不進行妥善處理和利用,將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對資源造成極大浪費。
杜祥琬說,“無廢城市”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無廢城市”并不是沒有固體廢物產生,也不意味著固體廢物能完全資源化利用。而是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
9月13日,全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推進會上現場。攝影/章軻
推進會上,邱啟文表示,“11+5”個試點城市和地區地理位置不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不同,在“無廢城市”建設過程中面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也不盡相同,但通過試點,各地都找到了符合本地實際的“無廢城市”建設模式。
紹興市市長盛閱春介紹,紹興市實施印染、化工產業集聚提升,統籌治廢、治水、治氣、治土的“大無廢”智慧數字化系統建設;威海市副市長周永迪介紹,威海市聚焦“4+2”試點模式,突出海洋綠色發展、綠色旅游發展特色,探索“無廢細胞”“無廢航區”創建;盤錦市副市長米金套介紹,盤錦市打造了遼河油田“無廢礦區”建設模式、石化及精細化工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模式,以及城鄉固廢一體化、全過程、精細化的大環衛模式。
西寧市副市長吳志城也介紹,西寧市構建電解鋁、有色金屬冶煉兩條循環產業鏈和高原特色生態牧場建設模式,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3%以上,殘膜回收利用率達到89%,并實現了回收殘膜的全量利用。
在雄安新區,目前正在落實遺存處理全量化、增量廢物全面規劃、新區發展無廢化建設模式。雄安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傅首清介紹,雄安新區已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的固廢處置終端,目標是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率和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城市生活垃圾回收資源利用率達到45%以上。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目前“無廢城市”建設仍存在諸多難點和問題,包括固廢基數大、政府當期有效財政投入難以覆蓋多年環保欠賬;固廢處置市場競爭激烈,各類固廢處置存在斷點、碎片化和無處置的問題;固廢管理和治理受行政區域的限制,不聯不通,無法規模化和集約化;農村的面源污染面大量廣;產業鏈的前后分割,整體治理效果有限。
推進會上,“無廢城市”建設試點部際協調小組副組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莊國泰表示,我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進展順利,已取得階段性成效,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下,試點城市把“無廢城市”建設與推進高質量發展、經濟社會轉型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結合起來,也日益發揮出輻射、帶動作用。
莊國泰表示,當前,“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正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應加快推進試點方案的落實,“絕不能把寫的,當成做的”,提升監管能力,防范風險,重點推動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和有機廢物的處置能力,加快補齊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