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環保產業園是在以環保產業為主導的聚集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體現了我國環保產業的特色發展模式,覆蓋污染治理相關產業、資源再生利用產業、綠色產品制造等多個領域。近年來,隨著環保產業整體的高速發展,環保產業園對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日漸凸顯,已成為我國環保產業聚集發展的重要載體。進入“十三五”時期以來,我國環保產業正在步入新的發展階段。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要求強化環保產業支撐。對提高環保產業技術裝備水平、培養優質環保企業、推動技術產品產能“走出去”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新形勢下,需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發展更優質的環保產業園。
1我國環保產業園對環保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環保產業是政策主導型產業,具有分支領域多、產業鏈條長、受服務區域輻射半徑限制、同業競爭與分工合作并存等特點。隨著我國環保治理需求的擴展,環保產業快速發展,從業人數、企業數量迅速增長,環保產業專業園區對環保產業的聚集發展、優勢互補、產業升級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是環保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
1.1 促進產業聚集形成上下游產業鏈
環保產業涉及污水治理、大氣污染治理、固廢處理處置、噪聲振動治理、生態環境修復等多個細分領域。各主要細分領域的產業鏈往往覆蓋產品研發、工藝設計、主要原材料生產、關鍵零部件生產、配套零部件生產、專業設備制造、藥劑耗材生產、通用設備制造、工程安裝服務、運維服務等多環節。在特定區域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產業聚集,有利于上下游企業間的有效協作,有利于構建產業鏈條,形成合力。
1.2 通過產業聚集形成區域品牌
現階段,我國環保企業總體呈現小而散的特點,企業個體尤其是中小企業個體缺乏良好的宣傳途徑,不易為用戶所知、不易形成有效的品牌效應。較多數量的專業企業在特定區域以園區或產業集群形式實現的有效產業聚集將形成區域品牌效應,使聚集區內企業實現共贏。
1.3 有利于資源的有效共享,促進企業創新發展
環保產業園的建設從基礎設施方面為入駐企業提供相對良好的生產生活保障,同時園區層面構建的中試平臺、科技平臺、金融平臺、人才平臺、培訓平臺、宣傳展示平臺、信息平臺等有針對性的專業服務體系,可為園區企業在行業內信息交流、產學研協作、技術產業化等方面的綜合發展提供有效支撐,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保障。
1.4 有利于相關扶持政策的落地
環保產業園或產業集群的建立為政府對于促進區域環保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落地提供了有效抓手。對于符合區域主導產業定位、園區發展定位的入駐企業,結合園區的級別權限可以從土地、稅收、信貸政策、人才政策及其他扶持政策等多角度對企業發展給予支撐。
2 我國環保產業園的類型
環保產業園的類型可以從園區主體、園區規模、主導產業領域、服務對象等不同角度加以區分。從主導產業領域角度可分為以下類型。
2.1 服務于特定治理對象的綜合型環保產業基地
綜合型環保產業基地包括以傳統產業聚集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以特定細分領域企業集群聚集的大型綜合性環保產業基地。如覆蓋水處理相關產業全產業鏈的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以大氣污染治理領域為核心的鹽城環保產業園等。還包括從單個產業鏈環節拓展培育發展起來的新型環保產業基地,如從裝備制造基地拓展到覆蓋大氣污染、水污染治理、固廢處理等多個環保子領域的四川金堂工業園區等。
2.2 以特定產業鏈環節為重心的環保產業基地
以特定產業鏈環節為重心的環保產業基地是結合區域發展特征,以原材料生產、裝備制造、環保服務等為特點打造的產業聚集區。如以智能裝備制造、環保裝備制造為發展定位的諸暨市現代環保裝備高新技術產業園、瀘州國家高新區智能環保裝備產業園等;以發展環境服務業為主體的南海國家環境服務業華南集聚區等。
2.3 以廢物回收處置及資源再生利用為核心業務的靜脈產業園
與以技術產品服務輸出為定位的其他類型環保產業園不同,靜脈環保產業園本身是一個以園區內廢物處理處置及資源再生利用企業集群與處理設施為依托,為特定領域、特定區域提供廢物處理處置服務的廢物處理處置場所。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河北唐山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科技產業園、北京魯家山循環經濟(靜脈產業)基地、湖北谷城再生資源園、自貢市循環經濟產業園等是這類園區的典型代表。
2.4 以“互聯網+ 環保”為主要發展領域的智慧環保園區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 環保”的深入發展,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領域與環保產業的融合發展全面加速,我國正在經歷從“數字環保”向“智慧環保”的轉變。如無錫梁溪環保物聯網產業園、佛山順德環保科技產業園等相關園區、青島高新區國家人工智能與生態環保產業園(在建)等以智慧環保、環保物聯等為核心業務領域的專業產業聚集區逐步涌現。現階段相關園區尚處于發展初期,已實現聚集發展、規模發展的園區尚少,隨著“智慧+環保”融合的深入與發展,此類環保產業園將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此外,環保產業園從園區建設運營主體來看,可以分為政府主導建設―政府運營、政府主導建設―企業運維、企業主導建設―企業運維等多種模式。國家級環保產業園、大型綜合型環保產業園多采用政府主導建設、園區管委會負責園區運營的模式。近年來,在開發區或大型工業園區內建設的環保主題“園中園”以及企業主導的環保產業園區,無論是由政府還是企業主導建設,大多采用企業化運維模式。
3 我國環保產業園發展階段
產業的集聚最初源自市場發展的需求,因此,我國環保產業園的建立和發展與環保產業的整體發展是相互協調的。從20 世紀90 年代開始,隨著環境保護需求的增強,我國環保產業初成規模,環保產業園應運而生,并隨著環保產業的發展經歷了起步、摸索、全面發展三個階段。隨著“十三五”時期環境保護工作轉向以環境質量改善為目標,并且經濟轉型升級的需求更加迫切,環保產業園開始進入以“提質增效”為目標的新發展階段。
3.1 起步階段
20 世紀90 年代初,我國環保產業整體處于發展初期,僅在個別地區結合自身優勢和特點自發形成了初步的產業聚集區,尚未建立有物理或管理邊界的環保產業聚集區。直到1992 年11 月“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被國務院批準建立。這是當時全國唯一以發展環保產業為特色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由于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在建園之前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污水處理產業的規模,有較好的發展基礎,加上建園后當地政府積極扶持,使其進入良性發展軌道,發展至今仍然是國內影響力最大的環保產業園區之一。
3.2 中期摸索階段
“九五”時期,我國面臨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劇的狀況,開始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并于1997 年發布了《“九五”期間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實施方案(試行)》,環保市場需求有所擴大。于是國家開始借此機會助推環保產業發展,從1997 年后到“十五”時期,成立了沈陽市環保產業基地、國家環保產業發展重慶基地和武漢青山國家環保產業基地等三個環保產業基地,并在蘇州、常州、大連、西安、佛山、濟南、哈爾濱、青島等地成立了八大國家級環保產業園,建立了一批環保產業園的“國家隊”。然而,這些園區當時在環保產業方面的基礎較為薄弱,加上當時國家對環境保護工作的推動力有限,市場需求并不足以支撐如此大規模的產業集聚發展。因此,多數園區未能實現建園之初提出的規劃目標,也很少在環保產業中形成影響。產業發展時機不成熟、發展策略不清和執行力度不夠,是導致這一時期環保園區發展較慢乃至發展停滯的主要因素。但這一時期的摸索與實踐為進入高速產業發展期后的環保產業聚集區的建設提供了有益的經驗與教訓。
3.3 全面發展階段
“十一五”時期之后,我國將主要污染物的總量減排目標列為約束性指標,對環境保護的要求日益加強,及至“十三五”時期開始向環境質量考核轉型,環保市場需求迅速擴大。作為解決環境問題的主要支撐手段,環保產業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國務院在2010 年10 月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將節能環保產業列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十二五”初期國務院先后頒布《“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等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規劃和一系列文件,使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并明確了將節能環保產業發展作為國家支柱產業之一的戰略目標。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各地區節能環保產業聚集區形成,在升級已建成產業聚集區的同時,相關產業工業園區的建設也得到了全面加速。現階段我國節能環保產業聚集區多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東部沿海地區。其中以江蘇省最為集中,形成了以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與高塍鎮裝備制造基地為主要載體的宜興環保產業聚集區, 以鹽城環保產業園為主要載體的鹽城節能環保產業集聚區, 以蘇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主要載體的蘇州節能環保產業集聚區, 以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六合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為主要載體的南京節能環保服務業集聚區等大產業聚集區。此外,北京、天津、浙江、山東等地也形成了不同規模的產業聚集。進入“十二五”以來,四川、湖南、湖北、安徽等中西部省份在市場需求及國家政策推動下開始全面推進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著手打造本區域的節能環保產業聚集區,如四川省成都市的金堂環保產業園等,現已初具成效。
3.4 提質增效階段
“十三五”時期,隨著生態環保工作的進一步深入,環保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期,新時期對作為環保產業發展重要載體的環保產業園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環保產業園的全面發展期建設相對照,園區的高質量發展成為新時期的主要課題。國務院頒布的《“十三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創新政府引導產業集聚方式,由招商引資向引資、引智、引技轉變,以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的新的更高層次的發展要求。此外,近年來環保產業的集聚發展模式出現了新的樣態,開始在一些成形的產業園或產業集聚區中出現將發展重點轉向環保產業或者以環保產業作為新的增長版塊的趨勢。2018 年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部門聯合發布的《中國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中,以節能環保產業為主導產業之一的開發區達到68 家,其中宜興經濟技術開發區、江蘇鹽城環保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四川金堂工業園區等開發區將節能環保產業列為開發區主導產業的首位。這種新的發展模式可以利用工業園原有的條件,給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環保產業提供更有力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支持,以相對成熟的力量支持這些企業渡過創業初的困難時期。
4 我國環保產業園發展存在的問題
4.1 盲目建設、未達到預期效果
隨著我國環保工作深入開展帶來的巨大的市場需求,“ 十二五”以來多地區將環保產業列入區域重點發展領域,提出了相關發展規劃。在“筑巢引鳳”的思路下,包括部分尚未形成一定規模環保產業聚集、產業發展基礎相對薄弱的區域在內的多地區積極著手建設本區域的環保產業園區。由于建設前期缺乏對環保產業發展特點、區域發展特點等的深入研究,缺乏科學的園區發展總體規劃,產業鏈設計、促進體系設計、實現路徑不清晰,后續配套不到位,導致在園區發展過程中招商引資難的問題突出,部分新建環保產業園的發展并未達到預期效果。同時由于定位不清,區域間產業聚集區的同質化競爭問題凸顯。
4.2 創新能力弱、低層次聚集問題突出
部分環保產業園區在建設初期借助區域特有的土地、原材料、人力成本等優勢形成了以原材料、通用設備、通用耗材的生產制造企業為主體的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業聚集。園區內龍頭企業不足,中小企業居多,企業研發能力不足、專業人才不足、創新機制欠缺等問題制約了園區的進一步發展與升級。
4.3 園區專業服務能力欠缺,不能有效為企業排憂解難
園區層面往往更關注基礎設施建設、行政管理、公共服務等相關工作的開展。部分園區未能有效分析環保產業特點、入園企業發展特點,未能協助入園企業在融資渠道、技術研發、資源整合、市場拓展、人才保障等方面解決切實的問題。
5 新時期下我國環保產業園的發展建議
5.1 強化園區建設的頂層設計
環保產業園的建設與發展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區域及目標市場環境治理需求、區域環保產業聚集狀況、周邊區域同類產業聚集區的發展、區域環保產業發展所需的基礎條件、區域科技人力資源狀況等。新環保產業園區的建設應避免盲目開發、倉促上馬。在園區建設項目啟動之前應積極開展前期研究,充分認識市場空間,基于區域資源稟賦、優劣勢條件,著重開展產業鏈條設計與園區產業規劃研究,建立與當地可提供的產業基礎或政府助力相匹配的發展思路。明確園區的發展目標、發展定位、發展原則、發展路徑、主導發展領域、保障措施,形成較清晰的園區近期及中遠期總體設計規劃。
5.2 加強園區開發運營主體的專業性
環保產業是具備較強專業性的產業領域。環保產業園的建設與發展在政府行政指導的基礎上需要專業團隊的支持。如中節能在多地建設運營的節能環保產業園、由專業產業地產開發企業或由龍頭環保企業建立的園區多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形成了專業化運營團隊。由政府主導建設運維的園區應成立由專業人員組成的專門部門或通過與第三方專業機構協作,強化園區專業化運維。
5.3 加強園區的服務能力
在不斷完善園區基礎設施、配套設施等硬件建設的同時,園區應著重強化園區面向企業的服務能力建設。園區服務能力不僅體現在基礎物業等保障服務、“一站式”審批等行政服務,更應體現在專業服務領域,包括園區主導的公共專業平臺、產業合作平臺、企業融資服務平臺建設,外部優勢資源嫁接,優秀技術產業化扶持,協同產業聯盟建設等多方面。通過相關平臺機制建設,在為園區內企業提供專業支撐的同時,全面提升園區的發展能力。
5.4 園區應成為創新、創業的載體
園區在發揮產業聚集發展作用的同時,應發揮推進環保技術研發、技術成果產業化與商業化、孵化優秀企業、促進現有企業升級的作用。基于《關于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的指導意見》等相關政策,通過園區政策傾斜、園區產學研平臺、創新合作平臺、人才整合資源等建設,實現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資源的聚集,提升園區整體創新能力,打造集科研生產為一體的產業基地,如鹽城環保產業園建立了包括園區協同創新中心、研究院、公共研發平臺、研發中心、技術交流合作中心等在內的園區創新平臺,形成了良好的技術創新機制與技術轉化機制,為園區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有效支撐。這些都成為鹽城環保產業園快速發展壯大的重要基礎。
5.5 形成園區特色打造園區品牌
環保產業的產業鏈環節較多,鏈條相對較長,同時涉及水、氣、聲、渣治理的多個不同的細分領域。園區產業領域不一定大而全,但應具有自身特點。園區建設與發展應充分結合市場需求,發揮區域特色積極引進或培育優秀龍頭企業,構建產業鏈條。成熟園區應基于政策市場變化,結合園區“軟實力”建設促進園區企業向智力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不斷升級,以高端高附加值技術產品的輸出提升園區的競爭力,打造園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