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環保產業是典型的政策驅動型產業。
? ? 關于環保產業的前景,很多業內人士對《關于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的意見》中的這段話熟稔于心:“到2020年,環保產業產值超過2.8萬億元;培育50家以上產值過百億的環保企業;到2020年,環境治理市場全面開放。”
? ?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生態環保,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標準相繼出臺,環保產業迎來黃金發展期。作為環保產業的細分領域之一,GEPResearch預測,到2020年,我國工業廢水處理行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3800億元。
? ? 在政策和市場雙重驅動下,工業廢水處理行業正迎來新一輪發展契機,誰又將在這千億級藍海中領跑,實現百億企業的目標?
? ? 這,值得期待。
? ? 利好政策出臺
? ? 作出“工業廢水處理行業市場規模有望超千億”的預測,或許正是基于近年來國家不斷出臺的利好政策。對工業廢水處理行業來說,有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不容忘卻。
? ? 2015年,這一年,國務院出臺了兩個重要文件。
? ? 《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工業園區等重點領域第三方治理取得顯著進展,污染治理效率和專業化水平明顯提高。《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了取締“十小”企業、整治“十大”行業、治理工業集聚區污染等238項強有力的硬措施。
? ? 可以說,這兩份被外界解讀為“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和“向水污染宣戰的行動綱領”的文件出臺后,讓工業廢水處理行業切切實實享受到了政策帶來的紅利。《全球及中國工業廢水處理行業發展報告》指出,2016年,全球工業廢水處理行業市場規模約為3500億元左右,中國約為843億元、占全球比重為24.1%。
? ? 另一個重要時間節點,就是2017年黨的十九大的召開。
? ?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提高污染排放標準,強化排污者責任,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而“提高污染排放標準”這一提法,備受工業企業關注。
? ? 和君咨詢資深合伙人李向群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污染排放標準進一步提高,預計在三到五年之間提標改造市場可能再度興起,工業廢水處理等相關細分領域將迎來利好,環保企業需提前布局。
? ? 2018年,黨的十九大開局之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指出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堅持污染減排和生態擴容兩手發力,加快工業、農業、生活污染源和水生態系統整治。
? ? 《環境保護稅法》規定,納稅人排放應稅水污染物的濃度值低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30%的,減按75%征收環保稅;低于50%的,減按50%征收環保稅。
? ? 此外,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出臺10多項工業廢水處理行業相關標準、30多項水污染物排放國家環境標準和20多項水污染物排放地方環境標準,用于規范指導行業發展。
? ? 可以說,國家宏觀層面、行業中觀層面相關政策密集的出臺,為工業廢水處理行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環境。正如業內人士分析,未來幾年在打好“碧水攻堅戰”、環保督察和專項行動持續加碼等背景下,工業污水處理市場需求將加速釋放,這一領域發展潛力很大。
? ? 市場聞風而動
? ??工業廢水處理市場規模究竟有多大?恐怕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更多的是對未來市場前景的預期。而判斷這個市場是否有良好的發展前景,除了政策層面,至少還有幾個方面:
? ? 第一,工業廢水處理行業是否有優質技術?
? ?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工業廢水處理技術超過10項。但也必須承認,許多工業廢水成分復雜,性質多變,一直是水處理中的“老大難”問題。雖然眾多單項技術均具有優勢,但解決工業企業的環保問題往往需要物理、化學、生物等多項技術的有效集成。不過,正因為技術門檻高,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就可以擁有一席之地。
? ?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一項由“中國首創、世界領先”的技術——電子束處理工業廢水技術,已拿到科技成果鑒定證書,正式完成由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
? ? 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易介紹,電子束處理工業廢水技術結合生物處理工藝具有獨特優勢,在環境污染治理領域有著廣闊應用前景,將推動我國工業廢水處理領域向更高標準和更環保的方向發展。
? ? 第二,這個行業是“紅海”還是“藍海”?
? ? 據統計,我國規模以上污水處理企業的數量大概300家,但其中從事工程設計和施工的企業占了大多數,運維的企業比較少,且大部分企業規模偏小,行業集中度偏低。
? ? 可以說,這為那些具備雄厚資本和豐富資源的“圈外”企業提供了搶占工業廢水處理市場的機會。
? ? 事實上,他們已經行動了。比如,“中信”系跨界環保領域后,以MBR膜技術為核心競爭力,同時突破了工業廢水處理和市政水務市場,其在水務板塊形成了完整的戰略布局。
? ? “圈內”的企業也沒有閑著,許多以水務治理為主營業務的上市環保公司也在積極布局工業廢水處理市場。比如,中持股份上半年以2.52億元收購南資環保60%股權,這次收購將提升其在工業污水處理領域的技術實力,擴大市場競爭力。
? ? 第三,有沒有一個清晰的發展模式?
? ? 模式,一直是業界論之又論的核心。過去,BOT、OM等作為市政廢水處理的常用商業模式,在以工業企業為客戶主體的工業廢水治理領域卻鮮見應用。這個結論是有數據支持的:國家發展改革委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底國內工業企業污染治理社會化運營的比例不足5%。
? ? 江蘇省(宜興)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李瑞玲告訴本報記者,在國家大力推行第三方治理模式以及中央環保督查力度空前的背景下,工業企業尤其是具有較大規模和體量的工業企業也逐漸開始采用BOT等模式,由乙方變為甲方,將環境治理交給第三方公司。
? ? “我們調研發現,業主方采用第三方治理模式,更關注治理效果,是按效付費的。他們并沒有過多考慮其給企業帶來的壓力或者成本上升問題,而是將精力投入到商業生產經營、在連續化生產中提升產品品質及技術。”在李瑞玲看來,運營管理和服務水平在后期更為重要。
? ? 記者也從多方了解到,目前很多環保企業均積極與一些規模、體量較大且支付能力較好的龍頭工業企業洽談第三方運行模式。
? ? 未來,工業廢水處理市場將會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轉變,從關注工業廢水處理的規模到關注工業廢水處理的效果的轉變,那些更加專業、技術實力更強、管理更規范的環境治理企業將脫穎而出。
? ? 這,已是業界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