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垃圾焚燒發電行業迅速發展,截至2020年底,我國已有463座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投入運營,(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2011-2020))可年處理14607.6萬噸垃圾,(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21.)垃圾焚燒發電處理能力達到56.78萬噸/日。(嚴家源: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全景圖,民生證券,2022年6月13日)公允地說,中國垃圾焚燒發電技術目前已達到世界領先地位。本文嘗試對國家政策演進與垃圾處理市場規模變革過程進行簡要分析,以期了解中國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市場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一、國家對垃圾焚燒發電的政策扶持歷程
自改革開放后,我國城市化與工業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垃圾生產量也隨之快速上漲,1986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中央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關于處理城市垃圾改善環境衛生面貌的報告的通知》(國辦發[1986]57號),要求各級人民政府要將解決城市垃圾問題納入城市建設規劃中。此后,垃圾處理問題成為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持續關注的重點領域。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戰略眼光,以更強的政策杠桿扶持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助推我國順利實現“雙碳”目標。以下是2012年以來國家層面對該行業的重點扶持政策一覽表:
表1 2012年以來我國垃圾處理標志性政策文件
上述政策文件及其背后的資源注入大大加速了中國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的發展,結合市場化運作方式,各個省市地方政府全力執行,政府鼓勵企業參與投資,利用bot和ppp等方式,解決了資金和建設效率問題,因此垃圾處理項目得以在全國快速鋪開。
二、中國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現狀
綜合中信建投、民生證券、華泰證券、東莞證券等券商的分析,我國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得以快速發展的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政策支持,在政策組合包中,“電價國補”政策是最具“里程碑”意義的政策。自2012年4月10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完善垃圾焚燒發電價格政策的通知》以來,發改委、財政部和能源局共發布8批補貼清單,在“電價國補”政策影響下,我國垃圾焚燒發電企業迎來了百家爭鳴的黃金發展期;二是需求驅動,研報顯示,2008-2019年,我國生活垃圾清運量由1.54億噸提升至2.42億噸,提升52.3個百分點,(嚴家源: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全景圖,民生證券,2022年6月13日)垃圾處理成為國家的剛性需求。接下來,本部分將從市場容量、核心技術、上市公司這三個層面簡要描述中國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的現行發展趨勢:
在市場容量層面,2006-2020年的15年時間內,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焚燒量從1137.60萬噸增長到1.46億噸,復合年增速達到20.00%,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率也從14.52%增長到62.29%。(黃秀瑜:多重因素推動發展,垃圾焚燒穩增可期—垃圾焚燒發電行業深度報告,東莞證券,2022年3月28日)分析師預計我國“十四五”規劃期間垃圾焚燒發電市場總規模將超過3700億元,其中主要包括587億元的垃圾焚燒發電運營市場、787億元的垃圾焚燒發電總工程市場及578億元的發電設備市場(王瑋嘉:強化運營屬性,垃圾焚燒迎穩健增長,華泰證券,2022年7月12日)。
在核心技術層面,我國垃圾焚燒發電主要包括垃圾收儲和給料系統、焚燒爐系統、余熱鍋爐系統、煙氣處理系統、發電單元(主要是汽輪機和發電機)、其他輔助系統。其中焚燒爐和煙氣處理設備是產線的關鍵技術。率先引進日本荏原技術的首創環境,上海環境在這個領域進行了大膽嘗試和探索,在吸收和借鑒荏原煙氣再循環技術的同時,結合國內垃圾焚燒廠的運營現狀,摸索出從NOx產生的源頭進行主動抑制的技術方案。同時,以光大(引進希格斯、德國馬丁技術后改進)、杭州新世紀(在德國馬丁的基礎上開發的2段爐排)環保為首的環境公司基本實現垃圾焚燒技術自主知識產權,并實現裝備制造國產化。概括地說,從最開始的整機進口到全部國產,我國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大步精進,成功地大幅降低投資成本,從而加快國內垃圾焚燒項目的建設進程。
在上市公司層面,中國垃圾焚燒發電企業較多,剔除掉未上市的中小企業,目前已上市的垃圾焚燒發電公司主要包括光大環境、偉明環保、綠色動力、三峰環境、瀚藍環境、上海環境、旺能環境、深圳能源等。市場競爭格局較為分散,其中,光大環境作為早期在香港上市的企業,業務開展較早,已實現多元化運營目標,實力較為雄厚,已成為中國垃圾焚燒發電行業龍頭。偉明環保、綠色動力、三峰環境是A股上市公司中的頭部企業,業務集中在垃圾焚燒發電相關領域。
圖1我國主要垃圾焚燒發電企業市占率(數據來源:E20,中國政府采購網,前瞻產業研究院,東莞證券研究所)
三、對我國垃圾焚燒發電行業未來發展的分析
在我國城市人口依舊不斷增加的大背景下,我國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的市場容量仍然會有較大程度的增長空間,正如前文所述,在“十四五”規劃期間,我國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的總體市場規模可以達到近4000億的水平。疊加我國對“碳達峰”“碳中和”的莊嚴承諾,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在可預見的將來,仍會是資本市場的風口行業,發展前景不容小覷。但要使行業健康持續發展,必須處理好以下兩個核心問題:
一是政策問題,眾所周知,我國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策扶持,在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上網電費收入中,國補和省補占據了較大比重。但在目前宏觀經濟形勢不明朗的背景下,政策補助也愈發精細化,而非繼續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2020年1月,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 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 》( 財建〔2020〕4號 ),規定生物質發電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時數為82 500小時,補貼年限上限是15年,許多研究表明,電價國補將逐漸退坡,并在未來幾年內完全取消。“國補”政策的逐步消失將對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資產負債表產生重大影響,如果不妥善解決好“開源”問題,那么行業也有可能進入一個持續時間未知的收縮與擠泡沫時期;
二是技術問題,雖然我國企業在諸多技術問題上取得了顯著突破,但仍然不能實現全產業鏈的國產替代,如流化床生活垃圾焚燒技術,雖然浙大異重流化床、清華、中科等院所都能研發出這種技術,但是需要對生活垃圾進行細致的破碎、大量摻燒煤炭資源才能穩定燃燒,國內流化床技術的煙氣排放不易達標等問題頻頻出現,目前基本被引進(及在此技術上改進的)的主流垃圾焚燒爐排爐技術替代。要實現我國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某些關鍵領域仍需要下苦功夫,以期早日實現如中國高鐵般的全產業鏈國產化,并能夠以高溢價對國外進行技術與資本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