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大幕已經拉開。未來五年,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發力點在哪?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如何推進?新華社記者采訪了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
“藍天白云成為朋友圈曬照片的常客”
記者: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交出了一份怎樣的成績單?
黃潤秋:總體上看,“十三五”這五年是迄今為止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最好的五年,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生態環境目標如期高質量完成。
“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生態環境保護9項約束性指標和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全面超額完成。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取得顯著成效。
空氣質量改善有目共睹,藍天白云成為朋友圈曬照片的常客。截至2020年12月下旬,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例為87%,相比“十三五”規劃的目標84.5%超過了2.5個百分點。
這是很不容易的,因為整個“十三五”我們既定的目標就是比2015年增長3.3個百分點。
北京市今年秋冬季到目前為止沒出現重污染天氣,迎來了連續超過40天的優良天,被稱為“北京藍”。這在北京有PM2.5記錄以來是第一次,充分體現了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成效。
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到98.2%,城市里的“臭水溝”“黑池塘”基本消失;長江流域首次實現劣Ⅴ類水體“清零”,干流首次全部實現Ⅱ類及以上水質。
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我們已圓滿完成對外承諾的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降低45%的目標。
已啟動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編制
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我國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的時間表和路線圖進展如何?
黃潤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習近平主席今年在聯合國大會、氣候雄心峰會上鄭重宣布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等一系列中長期目標和愿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這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走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明確了目標、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
目前,我們已經啟動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編制工作,并將進一步加快節奏,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間持續推動全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首先,將明確目標、壓實責任、嚴格監督,明確地方、行業達峰目標和實施方案并做到積極而有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
其次,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全面推進重點領域綠色低碳行動,大力發展低碳交通,積極發展綠色建筑,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推行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
另外,我們將進一步加快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并逐步擴大覆蓋行業范圍,豐富交易品種和方式,實現全國碳市場的平穩有效運行和健康持續發展。
2011年以來,我們在7個地方開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共覆蓋電力、鋼鐵、水泥等20余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為全國碳市場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近期,我們將以發電行業為首批開展碳排放配額分配,啟動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
創新思路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
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繼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請問減污和降碳的協同點在哪里?
黃潤秋:在改善環境質量方面,降碳與減污之間可以產生很好的協同效應。我國的能源結構以高碳的化石能源為主,化石能源燃燒不但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燃燒產生的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也是當下大氣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可以說,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與大氣污染物排放具有同根、同源、同過程的特點。調整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不僅可以減少碳排放,也從根源上降低了污染物排放。
我們已經積累了不少協同推進減污降碳的工作經驗。有關機構評估顯示,2013至2017年,通過壓減鋼鐵、水泥等行業過剩產能,在大幅降低大氣污染物排放的同時,協同減排二氧化碳約7.37億噸。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創新思路打法,統籌推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
在頂層設計方面,要在謀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同時,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突出把降碳作為源頭治理的“牛鼻子”,統籌謀劃一批推動經濟、能源、產業等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重點任務和重大工程。
同時,要聚焦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加強源頭治理、系統治理、整體治理。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建設。建設清潔低碳能源體系,把發展非化石能源、削減化石能源消費量作為治本之策。加大交通運輸結構優化調整力度,推動公轉鐵、公轉水和多式聯運。選擇典型地區和城市,開展環境質量達標與碳排放達峰“雙達”試點示范。
此外,要強化工作統籌,統一政策規劃標準制定、統一監測評估、統一監督執法、統一督察問責,為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提供支撐保障。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探索新思路
記者:“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未來五年,污染防治攻堅戰如何向“深入”發力?
黃潤秋:“十三五”時期,污染防治攻堅戰交出了一份較好的答卷。但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仍然任重道遠,生態環境質量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
下一步,我們將抓緊研究提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頂層設計,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認為,“深入”有兩層含義:一是觸及的矛盾和問題層次更深、領域更寬,對生態環境改善的要求更高,攻堅戰要延伸深度、拓展廣度;二是要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創新和探索攻堅戰新思路和舉措。
一要進一步強化源頭治理、整體治理和系統治理。要堅持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促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農業結構等加快調整,更加注重源頭預防和源頭治理。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追根溯源、系統治療,加強協同聯動,強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種生態要素的協同治理,增強各項舉措的關聯性和耦合性。
二要更加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科學治污,要切實提高治理措施的針對性、有效性。精準治污,要做到問題、時間、區位、對象、措施“五個精準”。依法治污,要堅持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保護。
三要推動污染防治攻堅戰在關鍵領域、關鍵指標上實現新突破,總的思路是“提氣、降碳、強生態,增水、固土、防風險”。
“提氣”就是以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為主線,進一步降低PM2.5和臭氧濃度,提升空氣質量。
“降碳”,要制定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
“強生態”,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和治理,強化生態監管,堅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增水”就是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治理,繼續增加好水,增加生態水,提升水生態。
“固土”就是以土壤安全利用、強化危險廢物監管與利用處置為重點,持續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防風險”要緊盯核與輻射安全、“一廢一庫一品”(危險廢物、尾礦庫、化學品)等領域,有效防范和化解生態環境風險。
此外,要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形成“大環保”格局,實現從“要我環保”到“我要環保”的歷史性轉變。